close

在古玩街逛街的中外游客。圖 // unsplash70年,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從垂髫之年走到白發蒼蒼的人生旅程;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三代人接力達成美好生活的家史;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美好變化一點點滲透進千家萬戶的見證。70周年是一個里程碑,也是一個新起點。如果歷史的指針能向前撥動70年,那些埋藏在舊時光的記憶或許會令我們感到陌生,畢竟點滴積累起來的變化,讓幾代人面對截然不同的生活;那些一幀一幀閃過的畫面也或許會讓我們感到熟悉,畢竟,那是全體中國人共同經歷過的奮斗之路。生活史是一個透鏡,可以折射家庭的變遷;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共同組成時代的洪流。站在一個歷史節點審視過去,70年的生活點滴纖毫畢現,只有看清變遷,才能夠明白今天何以來到今天,我們何以成為我們。正如同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瑪所寫的那樣:“我仍然眷念著布拉格那鋪滿鵝卵石的街道,和所有踏過這街道的靈魂。”回望70年,我們能聽到億萬中國家庭走過歲月的足音,它們在溫熱的細節里回響,一直通向明天。人在家中坐,貨從四面八方來。盡管大家都在抱怨商家將每個節日都變成了購物節,可無法否認的是,離開購物,我們好像沒辦法生活。上班族的一天從買咖啡和早點開始,被KPI折磨的腦仁在下午還需要一頓甜點外送續命。如果有幸摸魚,掏出手機刷刷某寶某東,購物車里嗷嗷待付的心肝兒加起來價值連城。下班之后,有力氣的買菜買米回家做飯,累趴下的找個飯館吃頓簡餐,偶爾朋友聚會,買單的金額還要比平時翻上幾倍。鄉下也早已不是自給自足的舊時田園,種地要購買種子、農藥、工具,收成要去市場上售賣,再小的農貿市場上,也能找到瓜果蔬菜、衣服鞋子、日用百貨。飯菜、日用、衣裝,逛街、網購、叫外賣,購物隨時在發生。商場、超市、購物街、集市、攤販,大大小小的購物場所密布在這片土地的各個角落,各自運轉又彼此相連,交易往來之間,構成我們生活的脈動。1上蒼保佑吃飽了飯的人民當我們徘徊在超市、菜市場,猶豫買雞肉還是牛肉、東北米還是泰國米的時候,當我們打開手機外賣,面對滑不完的店家選擇困難的時候,很難想象吃九二米、八一面的50年代。建國初期,正是戰后糧食緊缺的時候,每人每天只能得到0.572千克糧食,肉和水產品則更是緊俏。為了減少食物浪費,政府提倡食用九二米、八一面,即100千克糙米磨出92千克白米、100千克小麥磨出81千克面粉。2008年10月15日,湖南邵陽,老糧管員鄧貴陽(右一)重溫一本珍藏的居民糧油供應證,見證改革變遷。民以食為天,在當時,弄到糧食在一切購物行為中居首位。1953年10月,糧食計劃供應開始,拉開長達四十年的糧票時代。某種程度上,那個時代的糧票有了貨幣的價值,全國通用糧票被稱為“滿天飛”,各省的糧票叫做“吃遍省”,不同等級價值不同,由于其緊缺性,還有人冒著被抓捕的風險倒賣糧票。滿足溫飽已經很費力了,當時的國人,更談不上買什么菜、吃哪種肉。當時中國居民的食物中,糧食是絕對主角,肉、蛋、奶則是稀奇珍貴的花邊。艱難時期,每個月的豬肉供應量限定為每人6兩,雞蛋則是每人2只。如果小伙子家里能拿出2斤糖,就可以作為聘禮去女方家提親了。菜票艱難的日子總會過去,土地上終會生長出稻米和麥穗。糧食產量逐步提高之后,人們獲得食物的渠道增加,糧票逐漸不再金貴,吃飽了飯的人民會用多余的糧票去換其他物品。1978年,可口可樂拿到了重新進入中國的許可。在友誼商店,一瓶可樂賣4毛錢,一開始顧客僅限外國人,在飽腹之外還有余錢購買飲料的中國顧客并不多。1987年11月,北京前門開了一家洋餐廳,只賣原味雞、土豆泥、沙拉和面包,這家店叫做肯德基。當時,2.5元一塊的原味雞并不實惠,但門口仍然排起長隊,人氣不亞于旅游景點。于老百姓而言,這更像是一種象征:購買食物除了維生,還有了其他的意義。1989年3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文章《肯德基吃什么?》1993年,城市居民的人均糧食消費量下降到97公斤——人們不再那么渴望吃主食了,與此同時,肉、禽、蛋等食物的消費量正翻倍增長。這一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達到9128億斤,填滿了谷倉、貨架和人們的肚子。走進商店,買白菜還是蘿卜、買雞肉還是豬肉終于成為人們自己的選擇,完成使命、已逐步淡出視野的糧票,也在此時正式退場。在家里、在餐廳,豐盛的餐桌于如今是習以為常的事,但在走過這70年飲食變遷的老人眼中,這一切來得太不容易了。小時候,奶奶常常說“雷公不打吃飯人”,天大的事,吃飽了飯再說,天底下哪有比這更重要的?出門買菜,一根黃瓜也要貨比三家,吃剩的飯菜也總是舍不得倒掉。孫子們買一袋瓜子當零嘴,奶奶也會一邊掏錢一邊念:“一袋瓜子夠買二兩米了。”食物豐足的年輕人并不常常能領會其中深意,老人們絮絮叨叨的舊習慣里,藏著那個時代的尾音。2從三尺柜臺到逛超市1949年10月,國營上海市日用品公司在新永安大廈開幕,這是新中國第一家國營百貨公司。當時物價混亂、百廢待興的局面,因為國營百貨公司的出現而有了轉機。然而,百貨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并無百貨。市面上流通的貨物不多,后來憑票買貨的時代來臨,人們的購物選擇就更少了。站在三尺柜臺前,要買東西不僅要錢,還需要布票、火柴票、肥皂票、鬧鐘票、手表票、煙筒票……據不完全統計,1961年,北京發行過的各種購物票就有69種,全國各地皆是如此,沒有票,什么也買不到。1965年的南京市民用線票,憑票購買棉線。日用品供應緊張,這也導致一旦有貨就容易出現搶購的現象。走在大街上看見有人排隊就趕緊去占個位置,甚至不知道那里在賣什么——無論賣什么都好。物質匱乏,過日子只能“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一場體面婚禮的象征,就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即“三轉一響”。如果買不全,就只能去借一件。婚禮的另一項大事被稱為“四個一工程”:一張雙人床,一個熱水瓶,一只搪瓷盆和一只痰盂。1978年的一場婚禮上,新郎家準備了“三缸”:一缸酒、一缸粽子、一缸豬肉,聘禮是100元錢、幾十斤被棉、十幾丈布票。而新娘的嫁妝有腳盆、床、桌椅、柜子等,親朋送的賀禮也都是各種日用品。“三大件”的內容隨著時間發生變化。邁入80年代,經濟緩過氣來,國家逐步開放了小商品價格,市場活水涌動,人們能買的東西越來越多。壓抑已久的購物欲野蠻生長,中國的第一張信用卡正誕生于這個時期——中國銀行珠海分行在1985年發布的中銀卡,借錢也要購物的時代來了。交易場所也開始變得多元。1981年,廣州友誼超市正式營業,規模比不上如今動輒幾層樓的大超市,但自選商場的模式迅速引起轟動。與供銷社不同,這里沒有柜臺,商品擺在貨架上,任由顧客自己挑選取貨。廣州友誼商店老照片。在這之前,柜臺阻隔了顧客和商品,售貨員才是掌控一切的上帝。馬志明在相聲《核桃酥》中吐槽過舊時的商店服務:售貨員一捧點心砸在秤盤上,當啷作響;買完了走出門,一塊核桃酥掉地上被卡車碾過,不僅沒有碎還死死嵌進路面,鐵絲都撬不出來——最后被商店里的另一種點心姜米條撬了出來。沒得選沒得挑,給你什么就是什么,點心有多硬,買賣就有多糟心。在這種情況下,自選商場的出現猶如一聲春雷,驚醒整片大地。隨后,北京海淀也在1983年出現了自選商場;1984年,上海糧油食品自選商場開業,400多平方米的面積,已足夠讓它稱霸當年的上海。不過,當時的自選商場里只能售賣一些不需要票證購買的高價商品,這意味著身份地位和財產實力。因此,盡管逛自選商場意味著有面兒,但它與當時百姓生活之間的聯系并沒那么緊密。短暫的火熱之后,自選商場開始冷卻,直到走進90年代,各地政府開始助推超市購物,隨后,百盛、家樂福、沃爾瑪等連鎖超市巨頭相繼進入中國,自選商場逐漸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國內外大超市品牌走進城市,改寫了千家萬戶的購物與生活。亞細亞商場。與此同時,大超市、大商場,也成為一座城市引以為傲的地標。“中原之行哪里去?鄭州亞細亞”——一家商場的影響力,足以為鄭州甚至中原地區代言。統一的制服和白手套、永遠微笑的服務員、噴泉和儀仗隊,這些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商場標配,在那時掀起巨浪。遠在天津的小學生給亞細亞總經理寫信,說起班上同學寫《我的理想》,很多都是要去亞細亞當售貨員。新事物看起來總是前途光明,沒有人能想象到往后的新陳代謝。不斷前進的時代攜卷著這些驕傲的商場奔赴下一站,不久之后,電商就悄無聲息地來了,再一次顛覆了我們對購物的認知。當時的商店售貨員是一份好工作。// 《新華字典》上一個流傳多年的例句被網絡熱議。今年7月,支付寶在網上發起尋人啟事,找到了當年第一個使用擔保交易的用戶。當時,開張半年的淘寶咨詢者眾,卻無法使人們放下戒心,把錢交托于一個網站。焦振中是第一個,但剛打完款就后悔了,想要退款。支付寶的文章中寫道:“身在西安的焦振中并不知道,自己的一個小猶豫,揪著千里之外一個團隊的心,更直接決定著數年后一個10億用戶的產品能否有機會面世。”為了讓焦振中放心,沒有辦法的工作人員打去電話,報出姓名、工號、手機號,“如果出了問題,我用工資賠你。”這筆生意成了。后來,擔保交易有了名字——支付寶,焦振中750塊的訂單原件,在支付寶大樓的展示墻上已經掛了15年。這份彌足珍貴的信任,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網購從此出發,一步步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消費方式、生活方式。3我家還缺啥?“房子是新造的,電冰箱有了,自來水裝進家里了,一家四口,一只吊扇,四只臺扇。家具是成套的。等有了彩電、洗衣機、錄音機,那我家還缺啥呢?”不少90后都在小學時讀過這篇名為《我家還缺啥》的課文。文中的父親買了一臺“鳳凰牌”電冰箱,引起漁村轟動,而這筆財富是因為“實行責任制,魚塘承包,到年底一個男勞力,光獎金就有500元”。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新版)插圖媽媽洗衣服辛苦,就買洗衣機,兒子黑白電視看膩了,想要換彩色電視機。正如文中所說,財富的增長讓享受型消費蓬勃發展,購物行為不再服務于純剛需。以電視機來說,許多中國人對電視機的記憶始于七八十年代,鄧麗君的曼妙歌喉傳遍大江南北,金庸古龍的武俠傳奇藏于街頭巷尾,迪斯科和喇叭褲華麗登場,人們開始有了娛樂消費的欲望。趙本山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說的“家里唯一的電器是手電筒”的年代已經過去很久了,但電視機妥妥還是個稀罕物。那時候,我國的電視普及率是每千人5.1臺,黑白電視機票非常搶手,要在單位登記排隊等上許久。每當有電視的人家掀開手工織就的保護罩、摁下開關、拉長天線,左鄰右舍的大人小孩多半都會端著飯碗跑過來,盯著屏幕上的黑白影像目不轉睛。陳煜在《中國生活記憶》一書中寫道:“1981年……電視劇播出的時段,連小偷都會歇業,因為街上幾乎沒有人。”人們的渴望很快得到滿足,電視機生產迎來井噴式增長,本土品牌和進口品牌爭奇斗艷各領風騷。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上的劉曉慶。1983年的除夕,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播出,從此,全國人民的除夕有了一項新的傳統。同年,全國電視機擁有量達到3500萬臺,其中農村有近800萬臺,這些村莊被稱為“電視村”。到2003年時,我國電視普及率已經從當年的每千人5.1臺變成每千人350.3臺,高于世界平均的275.4臺。而在這時候,電視機已經不再新奇,人們購物欲的焦點轉向了更新、更酷的計算機。回想當年,“彩電”也曾是個新潮詞匯,不知不覺間,已經沒有人再用“彩電”來稱呼電視機了。購買電視機是上世紀末的中國家庭購買家電盛況的其中一面,洗衣機、冰箱等家電亦如雨后春筍般,涌入百姓家。我家還缺啥?當年課本里的答案,是“缺少一名大學生”,而現下,大學生也沒那么緊缺了。購物到底是為了什么?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不管是因為生活必需還是精神滿足,購物從來都是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70年來,人們身上的衣物從中山裝、列寧裝、布拉吉、藍白灰綠工裝,到襯衫、T恤、裙子、旗袍、西裝百花齊放;人們的餐桌由九二米八一面到肉禽蛋奶俱全、中餐西餐隨意;人們的出行,從“走親訪友靠步量”到汽車、飛機、高鐵;人們買買買的時機從逢年過節到隨時隨地……一代代人不斷奮斗、不斷改變的痕跡,或許可以從70年購物生活的側影里,窺見一二。“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在一次次購物中,東南西北的脈絡糾纏相連,人與人的生活交織影響,而昨天、今天與明天,也在我們購物的過程中悄然被記憶、被改變。參考資料陳煜,《中國生活記憶:建國65周年民生往事》,2014年版孫驍驥,《購物兇猛:20世紀中國消費史》,2019年版艾瑞咨詢,《中國零售百年變遷史》,201807中國網信網,《輝煌40年購物篇:從購物模式的變化感受時代的變遷》,201807唐兵,《建國以來中國消費者行為變遷》,2010?作者 | 易米三升

資金的投入一定要在出現好的時機時才進入,交易的唯一理由是目前是一個好機會,而絕不能因為情緒而盲目交易。真正的交易高手在操作上大多是保守主義者,懂得行多必失,不是每一個機會都要抓住不放的。市場中惟一不缺的就是機會,只有不急于一時,善于甄別者才有可能進入更高的境界。人性有三大弱點:恐懼、貪婪和急躁,它們始終困擾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如果你感覺價格運行呆滯、放量滯漲或出現較松散的整理時就是異常!總之你覺得一切都不對勁的時候,就是危險!要立馬出局或準備出局!而不能等待市場來證明你的錯誤!寧肯踏空不虧本金!  下單前要先看風險,不看贏利,萬一錯了,止損必須不計成本,一種期盼市場價格“好轉”的心情,會讓交易者舉棋不定,既而在自我安慰和期盼中放棄止損的決心,這是錯誤的。 職業賭徒因為長期在賭場上,最后必然跌倒在賭場上。因為他不可能長期戰勝自己,如果能做到,那他就是完美的神了。 客觀,就是用眼睛交易,防止耳朵和心干擾你的交易,當你的方法成為你的習慣與性格時, 你的心態就自然好了。兵者無時非危,故應無時不謹!觀望也是持倉!市場是有生命的,有靈魂的,是活的,它在不斷地變異,進化,演繹,讓你輸錢是它變異的唯一方向。戒律要時時牢記!趨勢方向要判斷正確!倉位要控制好!止損務必要堅決!交易理念:真正的勝者是以勝己而勝人!真正的交易是以不敗而致勝!操盤理念:以不爭之心,觀動蕩之勢!風險投資家尋找金融市場每一個獲利的機會,順山順水,行一致之知!當經驗論帶給一個人信心的時候,可能比任何形式的垃圾還要糟糕。一個投資者因為某個原因成功,同樣,他也會因為同樣的原因失敗。市場是變化的,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資本市場的高額利潤應來源于長期累積低風險下的持續利潤的結果,職業交易者只追求最可靠的,只有業余低手才只關注利潤最大化和滿足于短暫的輝煌中。沒有機會就一定要坐住了,耐心的等待符合自己交易模式的機會的到來,管住自己那只下單的手。 波動性和不可預測性永遠是市場最根本的特征。所以,進入資本市場的每一位投資者都必須承認自己隨時可能會犯錯誤,這是一條十分重要的理念。因此止損有絕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交易的本質就是處理風險,而不是挑戰機會。 長線亦或短線,投資亦或投機,其實都是處理風險。換句話說,只要概率占優,我們就可以去冒險。先判斷風險,再估算概率。做市場的投資者要時刻保持冷靜,保持理性,保持良好的心態,時刻讓自己處于一個冷靜的狀態,保持極強的自控能力,在獲得巨額盈利的時候通常是馬上減少每次做單的手數(有多少人在這個時候不僅不會這么做,反而加大操作力度的?),以用來減緩賬戶的增長速率,調整好心態,讓自己恢復冷靜。生活無小事,任何小事都可能影響或演變為大事故,帶來沉痛的后果。魔鬼隱藏在細節中。要想生存就必須學會止損。止損應在交易系統出現買賣信號時就應當設置,在交易之中按某種方式全程跟蹤和推進。止損的寬窄主要是與市場正常波動的幅度相匹配,有時亦附加一定的時間條件。作為中長線交易者,要避免頻繁地觸動止損,從而保證在決策正確的前提下操作計劃能夠有效進行。止損就意味著放棄。放棄的也許是機會,更有可能是災難。止損出局的好處有兩方面:①進場時機不當,這在決定出場的當時并不能確認是否犯了方向性錯誤,但我們必須選擇離場。一方面,回避重大錯誤的可能。另一方面,為再次尋找更安全,更好的入場點提供機會。②方向性判斷錯誤,在反趨勢情況下,如果沒能夠及時出場,那么時間將對交易構成致命的打擊!避免這種情況的唯一辦法就是及時止損。所以止損永遠是對的,錯了也對。死扛永遠是錯的,對了也錯。看重眼前利益而不愿下決心止損是許多人的通病。然而,投資者如果對未來充滿必勝的信念,那么當前的割舍將變得微不足道,因為時間會給成功的投資者帶來財富。損失是暫時的、必須的,它是成功過程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暫時地放棄金錢是為了保存資金實力,也是為了將來得到更多的、更好的回報。可見,止損是生存之道,是“飛行員的降落傘”,是市場第一原則的體現。在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進場和出場的條件是不對等的。進場的理由必須是充分的,明確的。但是,出場卻不同,理由可以是簡單的、朦朧的。如果試圖尋求充足的退場理由,那么交易必將因擔擱而陷入困境;過度地追求利潤最大化,使得我們容易挑戰行情的極限,從而走向貪婪。我們應當留有余地,忽略邊際利潤趨低的后續行情,從而使投資立于不敗之地。許多人不了解這點,始終想通過研究市場來尋求最佳的平倉方法,但至今無人知曉。為什么?因為沒有答案。答案不在市場,而在每個人的心里。追求完美就是貪婪的表現,不完美的離場方式才是最完美的,才有生存與發展的可能。來源:網絡/ 如有疑問敬請留言

WED989VI458EMLOEF44EF8EF


2020國際書展怎麼訂閱最便宜國際書展社會人文雜誌高雄哪裡訂國際書展美國商業週刊訂購優惠國際書展休閒時尚雜誌台南哪裡訂
2020年TIME時代雜誌訂購優惠 VOGUE南投哪裡訂 不要強迫自己閱讀富比士雜誌? 英文雜誌讀這本,英文實力大進級? TIME時代雜誌台中哪裡訂 國際書展親子天下桃園哪裡訂 如何快速讀懂 讀者文摘文章三個步驟? 讀者文摘 半小時就看完一本? 2020年富比士雜誌彰化哪裡訂 國際書展今周刊台中哪裡訂 訂閱富比士雜誌,免費送送錄音筆真的嗎?擴展國際觀必讀雜誌? 2020年國家地理雜誌怎麼訂閱最便宜 國際書展科普雜誌哪裡訂便宜 美國TIME時代雜誌 學生老師業務主管各屆人士這裡訂超便宜的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rrb2clqsj 的頭像
    krrb2clqsj

    krrb2clqsj的部落格

    krrb2clqs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